2500年4月3日 星期六

這個所在。我們是誰。想幹嘛。

我們是誰

我們(曾經)是國立東華大學的學生
成員來自各系所,之所以成立這個部落格

原因如下:

一、因應合校議題陰魂不散,於是建立中長期論述基地

二、資訊更公開透明,部落格的串連動員能力亦優於傳統BBS

三、與BBS討論區並進,吸引相關論述有興趣的群眾,
  一則對內(BBS),一則對外(BLOGGER)。
  有助釐清論述焦點,避免無謂的鄉民舌戰。


這個所在

關於這裡所放的文章,大多數是從東方小城搬過來的
因為併校案歷時數年,部份檔案已不具效力
物換星移,請爬文者注意原始刊載日期
這些年來大環境的改變也不少,詳情可參考
一點看法
2003併校案的背景介紹
為何我們「只能」選擇併校?
併校/反併校之外
這四篇文章

然而,之所以收錄過去的文章
是提供想要深入瞭解本單位運作的朋友
一個認識的管道
同時,過去的論述現在看來
有些論點雖然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不同
但是基本的議題,諸如受教權、大學精神、利益分配等
依然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不過部份檔案,因為連結失效,與作者失去聯絡
難免會有謬誤無法修正
請各位讀者多多包涵
若是得到最新的修訂資料
我們會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更新


想幹嘛

一、以「東華大學學生」為主體,追求在校學子的最大利益分配。

二、觀察現有合校政策,監督當局不當舉措,
  串連內外營運團體,落實公義多贏局面。


東花兩校合校關懷聯盟
發言人沈嘉悅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合校以前,合校以後




  五月二十八日下午,我們都看到了,東華大學和花蓮教育大學合併的事實。我想這不僅對於在校師生是個重大轉變,對於花蓮人、甚至是台灣的教育史上,都是一件大事。併校是不是真的可以如校長所說,會向「一個永續發展、擁有大格局、具有競爭力的新大學」邁進?併校以前我們東花兩校合併關懷聯盟就提出相當多的疑問,併校以後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我們提出一些計劃書、官辦說明會未提及的重點,這篇文章一方面為了讓各位同學更完整的認識併校案,另外也邀請有心人一同關注這個議題,在合校已成既定事實的今日,共同監督、推動合校進程,為兩校師生爭取最大權益。

官方說法的矛盾
  在合校計劃書中,我們看到幾個重點;併校是為了因應國際潮流、教育資源缺乏跟少子化的趨勢。少子化的迷思,我不得不先說明白。試想,少子化是一個事實,在十年後(甚至更短)的將來,無論是哪一間大學,都將面臨少子化的衝擊。然而,在計劃書中清楚的寫出,合校後就符合「最適經營規模」,但是卻沒有提到,這個規模要如何在少子化的將來,繼續「維持」下去。我並不贊成完全依照自由市場,讓大學間只以「競爭力」做為運作機制的說法。但是計劃書最矛盾的一點是,依照它本身必需維持相當規模,才會有競爭力發展卓越大學的邏輯,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依然不可能維持理想編制的學生數目。很明顯,花蓮不僅位居東半部的邊陲,經濟上也是台灣的邊緣,要用什麼與西部的大學競爭,讓台灣的學生選擇東華大學,維持將近一萬人的規模?合校只是暫時的手段,就「規模」而言,治標不治本。併校真的是增加規模或競爭力唯一、最好的方法嗎?事實上,東華大學幾次的公聽會,黃校長都提到鑑於2003年併校案的失敗,教育部將東華大學原本應有的員額全數凍結,經費也被刪減。以及大學法將修改,以後不經校務會議,教育部可以直接下令合校事宜。因此,事實看起來並不是東華大學缺乏競爭力無法增加規模,而是教育部的方針使然,令東華大學和花蓮教育大學在諸多限制底下,必須使用合校的方式來「增加規模」。我們可以說,按照校長的立場〈做為一個『國立』大學的校長,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我諒解他,尊重他。這是立場的問題,這是大環境的問題,這也是國際潮流。我並不是責怪校長,而是針對制度的問題提出疑問;國家在一連串推動整併的計劃之中,到底有哪些學校因為整併而明顯提升了競爭力?只要用一個簡單的邏輯就可以明白該問題;司長、兩校校長可曾舉出任何一間國內大學的例子,做為東華大學合校的藍圖?可有那麼一間大學存在?我們並不是第一間合併的學校,之前有嘉義大學、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為什麼在說明會上,沒有人用這些做為例子,來解答同學對於經費、師資等軟體需求的疑問?
  另一個矛盾之處,在於教育部一手推動師院轉型,一手縮減兩校經費,再以現實環境考量扣住兩校發展,順勢推動兩校合併。這手法之拙劣,顯而易見是為了合併而轉型,為了省錢而合併。我看不到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長久理想,只看到東部大學遭到棄子般的對待。換個說法,國家政策的推動,才是東華大學無法提升「競爭力」和「規模」的真正主因。

什麼是「競爭力」?
  在幾次會談,校方和教育部共同提出一個重點;以後的教育經費仍會減少,而增加「競爭性經費」,讓全台灣的大學來搶這塊大餅。各位同學,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這樣的例子;老師的教學跟做研究計劃是兩回事。這使得教師的工作量大增;要教學卓越,要研究升等,還要申請經費。老師的工作品質會不會因此而影響到學生的受教品質?或說,這樣的事情是值得鼓勵的嗎?唯有這樣才能提升競爭力嗎?何司長在花教大提出,高等教育不比義務教育,就像個人財產一樣,是自願投資的。問題是,這些投資並沒有如實反映在我們出社會的薪資水平,現在各位起薪就算有三萬,除了維持基本生活開銷,要還清助學貸款,甚至是從小到大對教育的「投資」幾乎不可能。社會的風氣使然,大家都必需念大學,進入大學已經不能再以單純的個人投資看待,某種程度變成是進入社會的過渡儀式,沒有念過大學的年輕人很難進入社會的上層階級。如果國家只是用自由經濟的論述掩飾高等教育之不足,我個人認為是相當沒有說服力,而且不負責任的說法。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大學教育淪為學店,競爭力成為打造廉價勞力生產、普及的說詞。企業主更透過知名雜誌、媒體、人力銀行形塑什麼樣的大學生是有「競爭力」和「國際趨勢」,高等教育的投資反而利於企業主,因為「競爭力」等於在用大學資源替雇主訓練員工,這節省了他們訓練員工的成本。許多年輕人被冠上「草莓族」只因為他們受不了低薪、工時又長的「責任制」,這些合理剝削勞工權益的例子,就從大學的「競爭力」迷思開始漫延。在競爭力的促使之下,許多科系都走向「應用」類型。於是,我們很難想像,純學術或理論的學科,如哲學、文學能夠有多少「競爭力」。可以見得,國家對於教育的理想欠缺人文考量,忽略科技、經濟發展底下,應有的基礎價值。特定發展純理論的科系,也會因為「市場機制」被迫轉型或裁併。教職員、學生都將面臨一個事實;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增加競爭力、爭取經費,一職多工的成本也要由基層〈低階教職員、學生〉自行吸收。

指標性的意義
  請容我這麼說,東華大學在2003年發起的抗爭可以說是合校以來,全台灣聲音最大的。但是這間學校,也在大環境的壓力之下,接受了教育部的整併計劃。這些過程,都有跡可尋,在網路上依然能夠找到當年激情的文字、影像。然而,我們今天的合併,除了經費增加、員額開放以外,並沒有其它條件異於2003年〈如果說,大家還是這麼在意校名的話。我只好承認,合併以後我們還是『東華大學』,對我們一點損失也沒有〉。諸如員額出缺不補、系所規劃不明這兩個攸關教職員和系所走向的問題,都是之後再談。在這樣的條件下,東華合大學合併了,做為併校的先鋒之一〈而且是戰鬥指數很高的〉之後教育部更可以如法泡制:一手凍結經費,一手鼓勵合併來對付其它不願意合作的「國立」大學。

沒有保障的教育品質,被犧牲的國立大學
  前面已經提到,市場機制成為日後教育的重點。那麼,為什麼教育經費會逐年刪減,成為現在的狀況呢?這是因為大環境的經濟不景氣,還是國家整體預算資源分配的問題?大家應該很清楚台灣是多麼保護大企業,台塑集團和許多電子產業不僅不用繳稅,政府還必須退稅給他們。教育經費的來源是國民稅收,在這一方面的稅收本來就不足。再加上教育預算的分配,我們可以發現市場機制是為了保護企業,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者,而非學生。這個時候,知名私立大學背後有董事會,有企業撐腰,國家對於私立大學的介入因應自由市場的放任風氣,現有的法規也無法保障學生,前陣子的景文案就是最好的例子。這突顯國內教育的極大矛盾:一方面大喊教育經費不足,卻不敢向大企業課稅,二方面對於私立大學的約束太低,造成學費調漲、學生權益受損。若國家對於私立大學的放任是任其發展,現今對於私立大學的國家補助是不是應該全數抽回,真的交給「市場機制」進行淘汰?這種做法當然是幻想,因為這將直接影響七成以上私立大學生的權益。於是,說交給市場進行汰換是一種政府冷眼旁觀、不負責任的說法。既然動不了私立大學,這時隸屬國家的國立大學,就必需盡其義務、共體時艱。資源分配不均、市場失衡的共業,就由沒錢沒勢的教職員自行承擔。更何況,這個惡果是前人廣設大學、鼓勵技職體系轉型,大學林立的遺毒。國家假區域資源整合之名,行減少大學數目之實,這並不是積極的拯救技職體系,而是消極的減少資源消耗。這種做法是不是不夠周詳?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做法?

急著併校的事實
  這幾次公聽會的感覺,包括校務會議的投票結果,都反映了一個事實;東華大學畢竟承受不住教部的施壓,繼續撐下去肯定會因為國家政策,陷學校於造成更危險的立場。我並不反對併校,但是一方面反對不健全的配套措施,一方面不願意接受只說好聽話、表面看起來十分漂亮的官方說法。目前為止,只有研發長直接的講出「我們就是因為急需這筆錢,才這麼急。」我很欣賞他,相信在官場、政壇打滾經驗豐富〈相較於學生〉的長官,其實都認識這個事實,只是礙於身份無法在公開信,「直接」的講出來。就他們的經驗判斷,這也是東華近年來要往外發展最好的機會了,所以不得不急著併。其它的事情,只要慢慢談,尊重專業,校長相信〈在公聽會提出〉絕對不會損害兩校師生的任何權益。這句話很明顯是支持合併的空頭支票;臨諮、運休兩系的同學,在合校後將面臨一場不小的人事風暴。至於有多嚴重,我想之後會有同學專文討論,於此不便多提。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一,在包裝漂亮的合併條款底下,教職員及學生能否高枕無憂,合力打造一個具有更大格局、空間與競爭力的新大學?我相信,合校的確是現階段解套的一個好方式,也因此可以向教育部爭取更多資源、經費。畢竟做為一個改過自新的孩子,教育部應該沒有理由繼續限制我們的發展。回到一開始所提出的重點,這反映了東華大學不是無法提升規模,而是在錯誤的國家政策底下,只好以整併的方式提升規模。事實不是我們因應少子化,不是因為東華大學真的缺乏競爭力;事實是國家推動政策的同時,必須忽略程序正義和大學自主的原則,用經濟制裁、新自由主義來約束一間大學的多元發展。

我們能做什麼?
  如果國家政策不變,教育資源進行區域整合,下一間「新」大學馬上就會產生。東華是台灣第五間合併的學校,能否成為台灣高等教育資源整合成功的先例,相信有許多學校正在觀察。前文簡述高等教育、國家資源分配的問題,然而在不可抗的現實環境底下,要如何令教育部履行承諾,規模大小又是不是跟競爭力成正比,師生磨合、系所走向等等,都是緊接而來的課題。做為東華大學的學生,同樣做為台灣的大學生,我當然希望會有更好的可能,只是現實的情況讓我產生很大的危機意識。若是依此長久發展,我們的高等教育的價值及走向恐怕將會造成文化、貧富差距擴大的撕裂及傷害。我們需要各個領域的同學加入「關懷」東華大學的行列,以及其它同樣面臨合校議題的學生,這些問題不一定是直接與併校有關,可以說是高等教育整體資源「分配」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經濟研究有專長的、有行政經驗、網路通訊或熱忱的人,將東華的經驗分享出去,聆聽任何因此受損、受益的意見,視情況而做出串聯與具體行動,將合校議題拉到更高的層面,利用公開的討論和公民社會的力量,使將來的學生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沈嘉悅

聯絡方式:

MAIL: barkyou@gmail.com
東花兩校合併關懷聯盟:
http://savendhu.blogspot.com/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一點看法

╭ 作者 GORDEN (吠) 站內 SAVE_NDHU
│ 標題 一點看法
│ 時間 2008/03/31 Mon 23:23:22
╰─────────────────────────────────────╯


我寫這篇文章有兩個目的
其一是希望焦點放在「校名」跟「分數」的人
可以跳出來,我相信這兩者都不是合校一事最可議的話題
其二是我想談談,真正應該聚焦的地方在哪裡。

最早的印象,應該是大二的時候
現在我已經碩二,過了四年左右
當年的情況和現在完全不同
很多人一定都在想,只要大陣仗跟「當年」一樣
就可以搏版面、影響學校
很可惜,物換星移,今日如果什麼都不想清楚,只想著激烈抗爭
只是徒勞無功、消耗戰力而已
原因很簡單,當年學觀聯在反對合校的時候
學校自身的議程已經安排好了,雖然時間相當倉促
但是什麼時候開校務會議,又該會有什麼影響
都是一開始就能夠掌握的狀態
反觀現在,以及大約一年前兩校又開始推動合校一事
大家可以上秘書室的網頁,看會議記錄
這些風吹草動,促成之前「動員」的原因
學觀聯開了幾次會,除了丟議題、寫說帖給大家討論以外
沒有動員做其它「大」事情,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對話的對象」
簡單來說,第一次學觀聯因為學校的議程透明化
主題明顯,大家只要「影響」校務會議的投票結果就行
但是,一年前兩校只有幾個代表開過不具效力的會議
原本以為接下來會有更大的動作,沒想到教育部的回函太慢
慢到一年過去了,會議記錄還沒更新
(現在只有相當不清楚的教部來函http://0rz.tw/453T0
當然,兩校無法推動後續的動作
所以即使學觀聯想要動員,也不清楚後續的動作
沒有辦法訂定一個清楚的計劃,就連「時間」都不確定
總不可能三五天就搞個活動,更何況
校方和教部「撲朔迷離」的態度
讓我深深的感覺,一年前的合校只是「極少數的」人在推動
教育部自從第一次被「潑冷水」之後
態度更消極,所以我們不能將矛頭指向教部
而是那些「極少數人」,為什麼要積極推動合校事宜?

所以,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不是校名,也不是分數
而是這些「極少數人」究竟將合校一事推動到哪個階段?
畢竟處於最下層的學生,大多是在消息曝光「上報」以後,才曉得這件事
在我們不知情的狀態底下,不論是之前的「整併推動小組」
或者這次的「東部聯合服務中心」,都不是多數人的意見
但是,他們擁有的權力,相信是遠大於學生
並且更快而有力的影響學校行政作業、預算決策的核心人物
今天最大的問題,是假民主真獨裁
我們已經可以一封e-mail去問校長心情好不好
甚至一起吃pizza聊八卦
但是遇到重大決策或者「敏感」議題時
學生一定是等待的一方
只能接受「決議」而沒有「權力」
但是校長官僚無不領取學費過活
靠學生投資、消費的校方
猶如勞資關係的雇主對員工
學生是被拿錢又被使喚,沒有絲毫影響力
合校會議的不透明化,讓我產生相當的不信任感
我想,這才是今天所遇到最清楚也最嚴重的問題。

學生也不完全這麼沒用
比如家齊之前寄了信以後,秘書室馬上就回信
大家在bbs上的討論,多少是有影響力的
因為第一次學觀聯做得很好,校方也是不敢大意
只是,不論是四年前,一年前,還是一週前的情況
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第一時間」,學生都處於不知情的狀態
很諷刺的,學生不僅是大學的主要構成
也是校務基金的最大來源
但是,在利益的分配、資訊的掌握,都處於末端
這種「假民主」的現象,才是最令我沮喪的主因
也是筆者參與學生「觀察」聯盟的動機。
校名也好,分數也好
都只是很表面的「包裝」
重要的應該是,在受教權等利益的分配上
能否站在學生的位置,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

說了這麼多,看起來只是嘴砲而已
很可惜,我覺得現在能夠掌握的情報,真的只有「嘴砲」的份
就算我們要遊行抗議,「訴求」實在太薄弱
「最新版」的計劃書送審後,也一直沒有修定版的下文
就算要談論述,也沒有文本
再加上「時間」的不確定
動員是有期限的,總不能搞個像大拜拜一樣的遊行
勞民傷財,亂槍打鳥
基於一年前的教訓
我想,除了更明確的時間表、決議浮出檯面以外
現在能做的,就是冷靜分析過去的文獻,和兩校目前的「最大需求」
剩下的,就是嘴砲(或者,換個好聽的說法,叫『說服』)

繼續吵校名跟分數,只怕傷害兩校學生的和氣
或者給其它人看笑話而已
希望大家看完這麼長又這麼亂的文章以後,爬一些文章
學長姐用心寫下的東西,一定有參考價值
不要做個無腦鄉民,徒造口業,善哉善哉。



--
※ Origin: 東方小城 (bbs.ndhu.edu.tw) ◆ From: 125-225-44-206.dynamic.hinet.net
修 GORDEN:文章內容修正 125-225-44-206. 03/31 23:32
推 earis:推這篇 爬文&精華區真的要看一下 03/31 23:39
推 jeffrey:大推這篇~ 03/31 23:43
推 crotus75:推~~請大家盡量不要將焦點放在校名和分數上 04/01 21:32
推 crotus75:教育部不合理政策對兩校的走向都會有影響的 04/01 21:33
轉 crotus75:本文已轉錄至 [talk] 看板 04/01 21:50
→ jerryleeycsh:可是很難啊~我最在意校名~不過你裡面有些說得很有道理 04/01 23:04

併校/反併校之外

╭ 作者 AlexC ( 順序前進) 看板 talk
│ 標題 [閒聊] 併校/反併校之外
│ 時間 2008/04/02 Wed 06:58:12
╰─────────────────────────────────────╯


前文提到教育部對於高等教育的規劃,仍然是以炒短
線的方式運作。只為解決目前資源稀釋、經費不足的
窘境,卻不思考各校在既定的現實環境中,另尋出路
的可能。

回到現實情況,身為東華文學院畢業的學生,這幾日
與同是東華畢業的朋友討論之後,提出一些想法供大
家參考。


1.評鑑制度
評鑑制度對於人文會學科的評判,向來有很多誤解,
也非常不公平。這樣的量化思維下,將迫使人文社會
學科的特色消失在評鑑的過程中。

評鑑制度的粗糙判斷,反映的是教育部面對市場壓力
的無能,無法在現實結構中尋求發展的策略,只單單
訴諸退場機制逼迫各校,將不同特色的學院與學校統
統壓縮成片面、單一的走向。


2.對外串聯
一味的與花教大學生爭吵、撕裂,只會繼續惡化雙方
關係,對於併校案議題依舊無法解決,同樣是教育部
政策下的犧牲者,應該相互合作(如果能確立反對粗
糙政策的一致立場)。

因此,若能串聯東華、花教大,甚至擴及全國其他學
校的併校案,加以串聯,關於併校案的議題與思考才
會被看到、重視。

這一點則可連結到評鑑制度的缺陷,重新思考教育部
利益分配的經濟規劃。


3.校際交流
此外,用實際的方案代替學校可能認為是「破壞」的
批評。如何在不併校的前提下,達到併校後的相同效
果則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例如可以發展「校際交流」,校際交流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打破併校,特別加強兩校內性質相似的學院進行
交流合作,併校的意義就會弱化。而且,很多聯合結
盟的大學系統都有校際公車的服務。


4.流動而非粗糙合併
由於東華已經積極轉型為學程制度,這對於跨校輔修
幫助很大。事實上,可以提供研究所互選課程免學分
費(成大、南藝大就是)、碩士學位支援講師,主要
是朝向流動、跨學科、跨領域、跨際這個主軸,如此
一來,不僅可以打破一定要併校的迷思,也可以達到
併校後對學生的好處,保持一個東華下的利益互惠。



--
※ Origin: 東方小城 (bbs.ndhu.edu.tw) ◆ From: 218-174-32-77.dynamic.hinet.net
推 PARDDA:頭推!用實際建議性的討論代替無意義的批評、謾罵。 04/02 07:02
推 GORDEN:我們也在思考,如何推動校方舉辦「說明會」。A大中肯的言論 04/03 02:01
推 GORDEN:,是一篇很清楚的好文章。在努力推動說明會等事之前,我們已 04/03 02:03
推 GORDEN:經動起來了,這兩週會有更清楚的行動,謝謝:) 04/03 02:05

為何我們「只能」選擇併校?重新思考反併校的「新」策略。

╭ 作者 AlexC ( 順序前進) 看板 talk
│ 標題 [疑問] 為何我們「只能」選擇併校?重新思考反併校的「新」策略。
│ 時間 2008/04/02 Wed 06:53:49
╰─────────────────────────────────────╯

一、眼前問題的關鍵

GORDEN同學在前文的分析點出了現在最大的問題,對比四年前的經驗,
現在教育部並不直接介入,而是由行政院下屬的「東部聯合服務中心」
作推手。

麻煩的是,相關資訊嚴重的閉鎖,不透明的程度只能讓我們瞎子摸象,
根本不清楚議案進行的過程。更加危險的是,時間不站在我們這邊,以
目前極度壓縮的合校進度表來說,日前由東部聯合服務中心舉辦的座談
會,也許就是併校通過前唯一的一場公開說明場合了。

教育部的說法則是「在兩週內將草案送交行政院」!

二、具體行動:學生自辦座談會

以兩校合併後的規劃來說,是比較偏向於東華目前的發展方向(研究型
綜合大學)。既然如此,東華必須得妥善運用手中的籌碼(雖然很薄弱)
,並且,必須給全校師生合理的、即時的回應。

由於時空環境不同,分析四年前的文獻資料可能緩不濟急。我以為眼前
東華學生能夠做的較大動作是:

要求校方公開說明合校案的進程與構想。

所謂的校方包含:校務會議的代表,乃至三長與校長。四年前,在校務
會議前舉辦過幾場官辦性質的公聽會,常常只流於各說各話。

初步構想是:

由學生組織發起座談會,邀請上述參與併校一案的校方來與大家討論。
當然,礙於一切未定案,校方可能含糊其詞。然而,前引新聞中提及:
「黃文樞、林清達、花教大諮商學系教授林美珠等頗為納悶,表示去年
1月間,兩校早就把最後併校計畫書送交教育部,為何至今沒有下文?
他們深感困惑。」
直到今日,校方並未把即將呈交給行政院的最終併校計劃書內容,公開
對全校師生說明,這是學生必須對學校施壓的部份。另一方面,學生會
也可以積極聯繫各系所學會,舉辦學生-學校的公聽會,透過實際參與
座談會的對話過程,除了關照到學生的權益之外,最好能夠再兼顧系所
走向與師生結構。最終,希望在聽取校方意見後,為東華在併校案的談
判中謀取最大的優勢。


三、長遠思考:被量化的高等教育?

在此,我以為校名、認同感等是非常核心的部份,但是,就合校案所牽
涉的廣大層面來說,不宜將焦點局限於此。而且,在合校案所包含的兩
校師生中,皆為不合理政策的犧牲者。(雖然對於花教大而言利多於弊)
因此,不宜出現針對性的言論,針對教育部的錯誤政策與議案內容是較
好的方式。

舉例而言,四年前併校案破局,之後花師改制成花教大,有機會規劃成
具有特色的大學,為何又要再度推合併案呢?

南師改制成台南大學後,也不見得就存活不下去。除非,在教育部的盤
算中,花教大必須要消失?(見:96年5月4日教育部辦理合校會談記錄,
http://0rz.tw/453T0 )當然,這樣的推論稍嫌簡略,當初教育部增加
各校自籌款的比例,並推動各種合併案。簡言之,就是要省錢。

問題恰在此處:教育部並不給各新興大學時間來證明發展為小型、有特
色的學校之可能。也就是說,教育部仍然停留在集中資源發展大型學校
的思維方式中,忽視甚至是扼殺了高等教育的其他可能性。(這一部份
將在另一篇繼續延伸)



修 AlexC:文章內容修正 218-174-32-77.d 04/02 06:54